机电工程学院简介
机电工程学院渊源于1945年学校创建时期的机电专业,是学校历史最悠久、规模最大、最具代表性的学院之一。80多年来,一代代“机电人”薪火相传、青蓝相继,倾力服务科教兴国、制造强国国家战略,塑造了鲜明的学科专业特色、人才培养特色、科技创新特色。近年来,学院先后荣获安徽省委教育工委“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”、安徽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、全国煤炭行业“五四”红旗团委、全国模范职工小家、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、安徽省创新争先奖励团队等荣誉称号。
学院现有在校学生4400余名,其中全日制本科生3500余名,硕士、博士研究生900余名。现有教职工160人,其中双聘院士2人,教授29人(其中二级教授3人),副教授49人,博导19人、硕导70人,入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、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1人、省杰青2人、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7人、安徽省领军人才特聘教授1人、安徽省特殊支持(江淮英才)计划人才项目1人、安徽省青年皖江学者1人、安徽省青年拔尖人才3人,入选中国科协第八届“青年人才托举工程”1人,安徽省模范教师1人、安徽省教学名师5人、安徽省百名卓越教学名师1人、安徽省高水平导师1人、安徽省研究生教学名师1人、安徽省优秀青年研究生导师2人、安徽省线上教学名师1人、安徽省研究生名师工作室3个,全国煤炭行业教学名师1人、全国煤炭行业技能大师1人,全国煤炭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2人,安徽省引进高校领军人才团队4个、安徽省“115”产业创新团队1个、安徽省教学团队3个、安徽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3个、安徽省教育厅优秀科研创新团队2个、全国石油和化工教育优秀教学团队1个、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。“矿山智能技术与装备教师团队”获批第三批“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”。
学院拥有“机械工程”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,机械专业博士点,“机械工程”博士后科研流动站,“机械工程”“仪器科学与技术”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,“机械”“仪器仪表工程”专业学位授权点,“机械工程”工程硕士授权点。机械工程学科于2020年入选安徽省Ⅲ类高峰学科,2025年晋级安徽省II类高峰学科,拥有煤炭无人化开采数智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。学院拥有教育部矿山智能技术与装备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、机械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、矿山智能技术与装备安徽省重点实验室、机械工业联合会矿山采选装备智能化重点实验室、安徽省学科共建重点实验室、安徽省工程研究中心、安徽省机械工程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等国家和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22个。
学院坚持以“四个面向”为指引,锚定矿山智能装备、机电传动与控制、先进制造领域关键核心技术,承担并完成了一批重大科研任务,近3年,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、深地国家重大专项青年科学家课题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青年、中国博士后基金、国家重点研发子课题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子课题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子课题等40余项;主持安徽省重大科研项目、安徽省高校领军人才团队、安徽省重大专项、安徽省教育厅杰青、安徽省优青、安徽省重点研发项目等省部级科研项目50余项;主持企业委托项目超50万元以上30余项,其中千万级重大科研项目1项;发表高水平论文300余篇,出版学术专著15部;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0余件,专利转化金额超1000余万元,获中国专利优秀奖和安徽省专利金奖各1项;研究成果获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5项、二等奖2项,机械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,教育部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等。
学院拥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(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)、测控技术与仪器(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)、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(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)、机械电子工程、智能制造工程、工业设计等6个本科专业。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开设了学校首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。学院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夯实学科基础、拓宽专业面向、突出实践创新、培养卓越人才,着力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,打造了《传感技术》《机电传动控制》《有限元分析与应用》《单片机原理及应用》《机器人学I》5门国家级一流课程,本科生就业率稳定在96%以上,升学率在30%左右。近3年,学院科技创新、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奖励150余项、省部级奖励400余项;以学生为第一发明人获批专利100余件;获第八届“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”;大学生机器人协会、大学生航模与科技践行协会2支团队入选全国大学生“小平科技创新团队”;教学研究成果获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3项、一等奖6项。
面向未来,学院将初心不改、矢志不渝、勇毅前行,以更加昂扬的历史主动精神落实学校“双一流”创建使命任务,全力打造高端装备制造、智能制造领域核心技术攻关和创新人才培养高地。
(截至2025年10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