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探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7月3日至5日,机电工程学院“皖柳智行团”实践团队赴阜南县黄岗镇,通过“访、学、研、传”四步走,为非遗文化的传承贡献青春智慧。
访杞柳之源
7月3日,团队成员走进杞柳种植基地,农户向队员们讲解其最先被用来防洪抗灾,后因其耐水淹、收益高,得以种植加工,连接着农民幸福生活与非遗文化。

学企业之智
7月3日至4日,团队走访当地龙头企业,企业家讲述着本地作坊是以“企业+经纪人+农户”的链条形式运营,非遗产品已“出海”,现代化生产线让队员们感受到柳编技艺的文化增值。

研传承之道
7月4日,团队采访了省级非遗传承人孙传贵师傅、县级传承人步伟师傅。大师深情地讲述着,柳编帮助很多家庭脱困,提供大量就业岗位。同时,队员们在传承人的悉心指导下,亲手尝试了编织,被大师们的指尖技艺和“工匠精神”所震撼。

采访现场
传文化之火
7月5日,团队成员走进安理社区“虹暑”课堂,创新开展“非遗小讲堂”,利用色彩鲜艳、易于操作的扭扭棒替代柳条,手把手教小朋友们编织“柳编花篮”。18名孩子完成的作品充满想象力,稚嫩的“我要送给奶奶”道出文化传承的希望。

活动现场
本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,团队成员全方位、多层次地触摸黄岗柳编的脉搏,共发放问卷103份,听到了老一辈、中年人及青少年对柳编的不同声音,坚定了助力“老—青—幼”文化传承的责任与使命感。